我的2020和2021,关乎视角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某姐妹群形成了阳历年末写份个人总结分享出来的习惯。一年一度催稿来。去年我就交了个流水账对付的,在此惭愧两秒钟。
似乎年轻人常立志,年老者爱回忆。就冲这一个习惯来讲的话,本群已颇资深(好在本群也有一些坚持不写回忆的年轻人)。
当然,我们更强调活在当下。
这两年极少看fiction类的,都越活越当下了,所以看纪录片和历史为主。(因而历史纪录片是最好的交集,哈哈哈~)
为了偶尔换换视(口)角(味),我也看不在交集内的。比如:刚看了纪录片《和陌生人讲话》中的一集,哪怕被人用“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临”来劝说,豆瓣抠门组的代表人物依然坚守其超级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姑娘眉目清秀、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在自己的信念中,她踏实愉悦,很有活在当下的样子,有人在弹幕上赞叹“这三观很正啊”。(打动人的是“三观”对吧?此处埋个伏笔…)
挺喜欢《和陌生人讲话》这个纪录片,出到第四季了,一个个陌生人,一个个特别的人生故事。酒瘾沉迷者、治病救动物还劝慰宠物主人的兽医、杀猪盘的受害者、逃出“杀猪盘屠夫”组织还救了其他被害者的人、校园霸凌而误杀他人的少年入狱者、因儿子之死而“混入”青年自杀群体去劝生的父亲……它告诉我们,哪怕没有元宇宙,世界上都有这般迥异的人间风景。本质上,这和风光纪录片没啥两样,这是给了我们更多的视角。
辞职做个体户两年,工作其实还是那样干着(除了更加的有一搭没一搭、爱做不做之外),但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我获得了更多的视角。
有机会学习(以往不会去学的)其他的方法论和工具了,换个角度看看自己以前所在的组织,可以更真实的听到别人对它的槽点在哪里。也有机会和更多不一样的人一起做事、接触更多元的客户/组织了。偶然( 亦属必然)会捅破自己以往的认知边界,就把接触到的这些奇特的人和组织当做开阔视野,丰富视角吧,放入大脑中的数据库,可作为未来用来比对的某类标杆。
有一条共性规律,接触观察到的领导者(不管在成熟企业还是创业组织)中,凡优秀者,必具备很强大的驱动力、 初心、价值观,这些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甚至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前面伏下的伏笔,来了)。有一位创始CEO,在遇到困境产生很大自我怀疑的时候,请投资公司“描述一下特别优秀的CEO都是什么画像”,投资公司认真调研了500多个CEO,回复说“每个CEO各有各的特点,但总结起来有一个东西是共通的,就是正直、真诚、使命感”。对投资公司而言,投一家创业公司,其实投的是创始人;投创始人,其实投的是TA的价值观。这个投资的视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重要。
说到视角,这两年的逆全球化、xxxx的日益加剧,我们也说不清自己的视角是更宽了还是更窄了,更多元了还是更单一了(关于这个话题,我在2021年底连写了2篇文章)。连我 的那些和意识形态从不沾边的无关痛痒的文章,都有幸被删文一次,也是今年的有趣新体验之一。换个视角,我的文字原来可以这样解读,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呢~ 而且,身在其中的我们怕是陷在一个楚门世界里,也跳不出来看清这一切吧?
极少数聪明人能看清更多。某年轻创业者认为“不觉得互联网是商业的进步,它可能是工具,可能是效率的进步,但是对前沿的商业、消费者认知和审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步,互联网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这是近期读到最为犀利和警醒的观点,感谢那些身陷乱战还有如此清醒的思考力的年轻人,给我们这么个看待互联网和商业的不一样的视角。
咱看不清当下,就多读历史吧。历史地理不分家,像我这么没事喜欢看地图却对历史一团浆糊的,恐怕不多。2021年里,我终于,读了好些历史方面的书,给自己扫扫盲,扫盲快乐。尤其是张宏杰给梳理的中国历史的大脉络。我想,读历史了解发生过什么只是一个方面,有人为咱分析事情背后的机理和脉络,这样的视角更有价值。
灵机一动,把读到的历史,和平时接触的商业做个结合碰撞,于是便有了12月写的文章《古今中外,两个有趣的发现》,这是多视角的阅读带来的趣事。
我平时写惯了有结构有条理的论述性质的文章,一二三几个观点,讲完便没话了。这次偶尔任性走笔,想到啥写啥,但还是忍不住惦记着要个主线、做个归纳。
所以,主题便是“视角”二字。整篇文章,我就给它取名“我的2020和2021,关乎视角”。点题,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