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3(海昏侯3集)
↓百度网盘↓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llNLmtY2421wk0C1nL3roH6UAke
↑百度网盘↑
海昏侯墓的发掘意义
1、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2、海昏侯墓是江西省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
3、海昏侯墓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4、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属于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西汉侯国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
5、海昏侯墓的发掘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推至西汉年代;
6、在主椁室西室被发现的漆器屏风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海昏侯墓在哪里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2017年12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四三”目标,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以大遗址文化和大鄱阳湖生态资源为核心,以规划引领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旅游目的地。
扩展资料
发掘意义——
1、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2、海昏侯墓的发掘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推至西汉年代;
3、海昏侯墓是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属于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西汉侯国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
4、海昏侯墓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5、在主椁室西室被发现的漆器屏风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海昏侯别名叫啥?
刘贺2113(前93/92年—前59年),汉武帝5261刘彻之孙,昌邑4102哀王刘髆之子,西1653汉第九位皇帝,也版是西汉历史上在权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后元元年(前88年),其父刘髆去世,刘贺嗣位,年四五岁,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1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史称汉废帝。刘贺回到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2016年3月2日,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得到确认,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海昏侯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生于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74年7月18日—8月14日在位),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后元元年(前88年),昌邑哀王刘髆去世。 始元元年(前86年),刘贺嗣位,年四五岁,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 六月丙寅日,刘贺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却并未谒见高庙 。
刘贺即位十余日,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 。六月癸已日,即刘贺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故地昌邑,赐其汤沐邑两千户。昌邑王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四月,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就国。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
2016年3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确认,就是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生平经历
袭爵为王
刘贺的父亲刘髆,是汉武帝刘彻第五子,天汉四年(前97年),刘髆被封为昌邑王,是为西汉第一位昌邑王。后元元/二年(前88/87年)正月,昌邑王刘髆去世,谥号哀,史称昌邑哀王。始元元年(前86年),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
《海昏侯》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海昏侯》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pwd=9zzs 提取码: 9zzs
简介:一场失败的盗墓,开启了一场长达七年的考古发掘。此墓位于当年被称为“蛮夷之地”的豫章境内,却发现了数量惊人的金器,数以万计的五铢钱,只有帝王才能享用的真车真马陪葬,精致温润的玉器,成套的高等级编钟,如此多的财富为何埋葬于此?它们的主人究竟是谁?三集大型纪录片《海昏侯》,细致记录了海昏侯大墓三年多来的考古发掘全过程。节目以海昏侯戏剧性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等丰富的内容,令观众见证第一考古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