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扎堆(尼玛扎堆等11人的活动是否是旅行活动)
↓百度网盘↓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llNLmtY2421wk0C1nL3roH6UAke
↑百度网盘↑
冈仁波齐电影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走
从芒康开始,经过拉萨,目的是冈仁波齐。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尼玛扎堆饰)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杨培(杨培饰)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
《冈仁波齐》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cgUxe3MxtfOUTwQ30r95w
?pwd=206r 提取码:206r
嘿,冈仁波齐,我来了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时正马年
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
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
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
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
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这,便是对纪录片《冈仁波齐》的描述
无意中的一次观看,打开了我对神山的向往
我,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是虔徒,更没怀揣任何希望
就只是单纯的想感受下神山的神秘和路上朝圣的人们
一年半后,在没有刻意的准备下
我和队友三人一路向西,奔向日光之城拉萨
在拉萨做短暂的停留后,又临时组队继续向阿里行进
终见心心念的神山
初见神山那一刻
我承认我有点小激动
那是怎样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
至今我也说不上来
只是不由自主的合起十指
闭目仰拜
01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屹立在西藏阿里境内,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此,周围的山体海拔多在6000米以上,冈仁波齐峰在群山中卓然而起,它常年被冰雪覆盖,形似金字塔直冲云雾,冈仁波齐以令人震撼的超群之感,被印度教、耆那教、藏传佛教和苯教共同奉为最伟大的圣迹。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
冈仁波齐峰 by/九月
这个世界级的宗教丰碑,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各教派在修持方式、仪轨上各不相同,但凝结成了一个最原始、最单纯的形式——行走转山。
叩首、起身、继续、一步俯一叩首,为磕长头。围绕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百圈者可升天成佛。
虔诚的朝拜者 by/九月
02
转山行程
通常意义的转山是指外转,全程54km,分2天行程,转山过程中最低海拔4675米,最高海拔5648米,转山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的塔钦。
外转十三圈后,才能内转。如能有幸在藏历马年外转一圈,则相当于平时外转的十三圈。对于虔诚的朝圣者来说,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
转山线路:
Day1 : ( 20km,约6-8小时 )
塔钦 6km 双 腿佛塔 2km 曲谷寺 12km 止热寺
Day2: ( 34km,约10-12小时 )
止热寺 4km 天葬台 4km 卓玛拉垭口 16km 祖楚寺 10km 塔钦
冈仁波齐俯瞰图 图/网络 简易制作/九月
转山线路图 by/网络
到达塔钦是10月1日的下午3点多,把行李放进藏民自家开的宾馆后,包车师傅带着我和队友去离塔钦不远的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回到塔钦已是晚上9点,简单的晚餐和洗漱后,钻进暖暖的睡袋,想着接下来的两天转山,莫名有点小兴奋。
嘿,亲爱的神山,亲爱的冈仁波齐,我来了!
神山脚下的塔钦 by/九月
夜色下的路牌和路灯 by/九月
03
转山第一天
天未亮,身已动,10月2日凌晨6点41分,在黎明的曙色中开启了第一天的转山行程。
黎明时分 by/九月
日出 by/九月
遥望纳木那尼峰 by/九月
入山口 by/九月
翻过第一个入山口,转山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当地的臧民,也有远道而来的徒行者。
一步三叩首 by/九月
露宿的帐篷 by/九月
远看神山 by/九月
离神山越来越近,再走几百米就能看到双腿佛塔,也是转山途中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佛塔脚下是可以通过的,双腿中间形成门形通道,被认为是“冈底斯神山之门”,据说只有无罪的人才能从它的两腿之间穿过,并得到神的眷顾,有罪的人是穿不过佛塔的。
佛塔中间悬挂了一个干枯的牛头,还有两个铜铃,一大一小。我跟在藏族师傅的身后,参照他的一番操作,摸了摸牛头,敲了敲铜铃,算是给自己祈福,愿自己做善人,也愿他人为善。
双腿佛塔 by/九月
双腿佛塔往前行2公里,有一座建依山而筑的寺庙,寺里供奉着曲古佛像,故称之“曲古寺”。
半山腰上的曲古寺 by/九月
离神山越来越近 by/九月
行走在空旷的峡谷里,当神山离你越来越近的时候,一种敬佩感由然而生,整个人逐渐安静了下来,有种灵魂放空的感觉。
荒凉的山脊 by/九月
勇往无前 by/九月
看不到尽头 by/九月
在这条朝圣路上,没有年幼之分,没有矫情,只有一颗简单纯粹的朝圣之心,而这笑容温暖纯真。
扎西德勒 by/九月
全家朝圣 by/九月
纯净的笑容 by/九月
话说藏族同胞们的衣服颜色真心好看,刚开始只敢拍背影,到后面他们主动让我拍,而且还能做一些简单的言语交流,让枯燥的转山路多了份喜悦和感动。骨子里的调皮劲儿也开始不安分起来,拍个影子,垒个玛尼堆,也是乐趣无穷啊。
玩影子 by/九月
垒个玛尼堆 by/九月
天大地阔山高,为我独小。回望来时的路,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艰难。
渺小的我 by/九月
敬拜神山 by/九月
上坡路 by/九月
翻过垭口 by/九月
长者 by/九月
翻过第一天行程中最后的一个小垭口,就能看到一座木桥,这里也是仰望神山的最佳位置,能近距离的感受神山的魅力。呼拉拉的风声,舞动的经幡,一尘无染的蓝天,冈仁波齐峰像是一座神秘的金字塔,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神圣和伟大。
岗加经幡 by/九月
神山,我来了 by/九月
木桥过去几百米,有几排红色的房子,是供转山者夜宿的宾馆,也是第一天转山行程的终点。我们入驻的是希夏邦马宾馆(海拔5080米),海拔虽高,但住宿环境不算太差,吃住价格都非常近乎人情。
希夏邦马宾馆和神山 by/九月
一河之隔的止热寺 by/九月
宾馆和止热寺中间的河,雪水顺流而下 by/九月
进藏的路上,队友曾一度担心我体力适应不了这种高海拔的环境。事实上,转山第一天,一路没有任何不适,能吃能喝,还能来回蹦跶,20公里的路程走下来也比较轻松。但第二天的行程也不能疏忽大意,长达8公里的爬升路段,需要格外小心。
限电,手机没有信号,海拔高,气温低,风大.....唯一能做的就是早早吃饭早早睡觉,养足精神,挑战第二天最艰难的爬坡路。
04
转山第二天
从希夏邦马宾馆出发时,天还没亮,山体影影绰绰,虚实莫辨。山脚往上寻去,倒是星光点点若隐若现,转山者们的头灯光连成一条曲线,向高处绵延伸展。
披星戴月 by/九月
希夏邦马宾馆到天葬台再到卓玛拉山口这8公里,不愧是传说中的“夺命坡”,仅是前4公里的缓上坡就让很多转山者们望而止步。每走一步,心跳加速,没人敢大声说话,都是喘着粗气默默前行。
月亮下方是已经遗弃的天葬台 by/九月
半山腰回看神山 by/九月
神山与明月并肩 by/九月
依旧是爬坡 by/九月
最考验体力的时候到了,天葬台到卓玛拉口,不要小觑这4公里,是整个转山过程最艰难的路段,海拔从5370米上升至5648米。
依旧是爬坡 by/九月
日照金山 by/九月
随行的藏族师傅多吉 by/九月
山顶上的垃圾桶 by/九月
卓玛拉口对面的山峰 by/九月
背着孩子爬坡 by/九月
休息片刻 by/九月
清晨8点的卓玛拉口一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半浸润在阴冷的寒风里。巨大的经幡阵随风舞动,仿佛是在赞扬转山者们的毅力和决心,也彷佛像是对虔诚信仰者的一种庇佑和保护。
诵经 by/九月
到达卓玛拉口 by/九月
我和卓玛拉 by/九月
敬畏之心 by/九月
慈悲湖,又名托吉错,下山途中的第一个景点。它像是遗落在凡间的一块碧玉,静卧在山原上,日复一日,守候着转山者们的到来,护送着他们的离开。
慈悲湖 by/九月
下山的队伍 by/九月
前路漫漫 by/九月
山 by/九月
回望下山路 by/九月
驮包的藏族大叔 by/九月
轻松自如的行走 by/九月
继续下山 by/九月
补给点就在前方 by/九月
手牵手一起走 by/九月
再次回望下山路 by/九月
6公里的下山路,超乎想象的顺利,但体能也消耗不少。到达第一个下山补给点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腼腆的藏族小男孩,我说我们握个手,阿姨帮你拍照好不好,他笑而不语,略带羞涩的看着我。
可爱的藏族小男孩 by/九月
给小男孩拍完照后,发现有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在身后,原来是小男孩的婶婶。看着她腼腆的样子,忍不住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了几张,末了,姑娘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拍张全家福,哈哈,我当然是非常乐意的了。
小男孩和婶婶 by/九月
这张全家福,是此次藏地行中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一家亲 by/九月
在补给点稍作休整后,我和多吉师傅重新踏上下山之路。将近20公里的初山路似乎没有尽头,一直延伸向远方。
河谷地带 by/九月
好天气 by/九月
神山只露尖尖角 by/九月
朝拜 by/九月
磕长头 by/九月
朝拜 by/九月
仗“剑”转山 by/九月
路在脚下 by/九月
高原精灵的出现,给枯燥的出山行程增加了几分乐趣。看着它们肥嘟嘟的体态,站立起来像是在虔诚朝拜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些家伙们,真是太可爱了。
高原精灵土拔鼠 by/九月
有吃的没 by/九月
快喂我 by/九月
还有吃的没 by/九月
走过这座木桥,师傅多吉说,在这里泡脚会洗净脚和腿上的百病,本地的藏民路过此地都会泡一泡。好吧,我不迷信,但来了就得入乡随俗,雪水真心那个冰呀。
出山路上的木桥 by/九月
多吉师傅在泡脚 by/九月
走着走着,又是平坦的河谷地带,蓝天,白云,金黄的草地,如果有一匹马儿该多好(臆想一下)。
河谷地带 by/九月
转山的情侣 by/九月
出山口就在眼前 by/九月
出山口的出现,也意味着来两天的转山行程即将结束。而塔钦,这位冈仁波齐的守护神,像慈祥的母亲,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着转山者们的归来。
出山口 by/九月
离开塔钦的那一刻
我知道
我们还会再相见
不为信仰
不为朝圣
只为再看你一次
嘿
冈仁波齐
我们2026
再见
《冈仁波齐》: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看一些能够令到自己感动得掉眼泪的电视或电影。
前段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关于电影《冈仁波齐》的影评,看到满篇的感悟,内心受到触动,于是决定去电影院体验一场感动。
《冈仁波齐》是张杨导演及整个拍摄团队,随着一支真实的朝圣队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真实记录。
《冈仁波齐》主要讲述了尼玛扎堆在马年带着70多岁的叔叔,和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等十一个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朝圣之路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神灵之山”的意思,世界公认的神山。无数的信徒一生的梦想就是来到冈仁波齐,完成转山,转一圈消除罪恶,转满13圈,洗尽一生罪孽,转够108圈,跳出三界轮回成佛升天。据说,在本命年(马年)在此转山一圈,相当于平时的13圈,能增加数倍的功德。
电影开始,当看到屏幕上藏民的衣服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的样子时,我不禁产生疑问:这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我们的这个年代的吗?
①不纠结
藏族汉子尼玛扎堆,刚刚经历了父亲的过世。父亲一辈子的心愿,是去拉萨朝圣,但最终未能如愿。尼玛时常感到悔恨,所以在马年下定决定带着父亲的遗愿,和同样一直想去朝圣的叔叔,踏上朝圣之路。
村子里很多人都希望一起去朝圣,一位年轻的孕妇和她的妹妹、一对中年夫妻和他们的女儿、村里的屠夫、两名少年,其中一名少年受伤有残疾……
不管是决定加入朝圣的队伍的村民,还是领队的尼玛扎堆,当他们决定一起踏上2500多公里朝圣之路,就像是决定一起去赶个集那么轻松自在。
尼玛扎堆没有纠结带着一帮子的老弱病残孕妇上路会有什么样的麻烦。
孕妇没有纠结在朝圣路上孩子要出生怎么办。
72岁的叔叔没有纠结自己年迈的身体能否吃得消一路上的风餐露宿。。
9岁女孩的父母没有纠结年幼的孩子能否吃得了苦。
少年没有纠结自己身体的残疾是否经得起折腾……
他们决定好去朝圣后,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为准备朝圣之行做准备:杀牛、腌制牛肉、缝制睡袋、制作跪拜用的皮革围裙和垫手的木板、买鞋子……
在村口别过前来送行的村民后,尼玛扎堆开着拖拉机,拉上朝圣路上要用的物资押后,老人和孕妇双手合十走在前面边走边念经,其余八人,开始磕起了长头,双手合十向上高举,从上至下拍掌三下,边拍边向前迈三步,伸出双手,俯身向前匍匐在大地上,双手手肘撑在地上,朝上合十,起身,重复……
在看到他们开始俯身跪拜的那一刹那,特别是看到9岁的小女孩在跪拜时那种清澈而坚定的眼神,在我的心不禁颤抖了起来,眼眶开始湿润,我心里在大叫:
怎么会是这样,这还在村里头呀,怎么就开始跪拜了?
不是应该全部人一起坐上拖拉机,到神山跟前才开始跪拜磕头吗,这得磕上多少个头才能到达?
老人真的适合这样长途跋涉吗?
小孩也一定要跟着大人三步一磕头往前走吗?
还有孕妇呢,不是应该在家好好养胎吗?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让我们迟迟无法开始行动。
当我们想去旅行,我们先是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家庭,再是纠结旅伴和交通工具的选择、行程的安排、衣食住行,我们担心玩得不好、住不好、吃不好……
当我们想实现一个目标,我们先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再是想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经常因为担心失败而不敢开始。
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瞻前顾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性想法,他们就一个愿望:今年是马年,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我们一起去朝圣吧。
好啊!然后众人怀揣各自的希望,有为屠杀生灵而赎罪的,有为亡灵而超度的,有为祈求众生获得幸福平安的……一起踏上了漫长的朝圣之路。
②内心宁静
他们在朝圣的路上,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狂风暴雨、有时漫天大雪,在天气好时,他们充满感恩:“今天天气很好。”
在天气恶劣时,他们没有抱怨,继续前行。
令我深深地受到震撼的是他们遭遇狂风暴雪的一幕,他们没有停步不前,仍然继续向前磕头跪拜,走在前面的老人和孕妇,面容平静,步伐坚定。特别是孕妇次仁曲珍,显得如此从容淡定。那一刻在我的眼中,她远比走在镁光四射的T台上的女模特要美丽百倍,我甚至在脑海中用《一剪梅》为她做了特别配乐“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他们走过车辆呼啸而过的公路;走过坑坑洼洼的泥泞大道;甚至是融化的雪水淹没的大路;他们途经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经过山体滑坡泥石滚落的危险路段……不管风景是否美丽,不管路途是否平坦,他们都是以平常心对待。
在他们遇到被水淹没的路段时,他们只是稍作商量,然后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笑嘻嘻地伏向水里,在他们俯身朝前跪拜的时候,水花四溅,每个人都笑得如孩子般那么灿烂和无忧无虑。我见此情景也不禁笑逐颜开。
朝圣的队伍每天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他们有时歇息在车辆穿行的公路旁;有时歇自在流水潺潺的河流边,每天晚上,他们拥挤在齐心协力搭建起来的帐蓬里,不管外面是漫天飞雪,还是风雨交加,或是星光灿烂,他们在睡前必定是一起朗诵经文,然后才在凹凸不平的地板上美美地进入梦乡,每个人都睡得那么香甜,犹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婴儿般,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安。
人的内心,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如何可以坦然地面对变幻无常的环境,如何能时时刻刻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平和,我想,应该是信仰和宗教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的心灵吧。
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们开车在西藏的路途中,一位姑娘突然大叫说快停车,然后跳下车嚎啕大哭起来,足足哭了半个小时,然后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前行。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我们时时处在压力之下,内心难免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想逃离当下,将希望寄托于远方,想在他处寻求宁静和快乐。
不知道那位姑娘在宗教圣地尽情地宣泄完内心积压的情感后,她的内心是否获得了想要的宁静?
③平常心
朝圣途中,一辆小车把他们的拖垃机撞翻了,当司机解释说,小车上有人呼吸困难,急需送到拉萨急救时,他们平静地让司机开车走了,没有一丝的不满,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跳脚,众人默默地收拾残局。
拖垃机车轱辘的轴断了无法再开动,他们决定放弃车头,拉着车厢和物资,继续往前走。男人们拉车,女人们继续磕长头。但是,每走一段路,男人们都放下拉车的绳索,走回上一次拉车的起点,重新在这一段拉车的路程上跪拜磕头。
我忍不住想:难道拉车走路不是走吗,为什么要补磕头?那样不是浪费时间吗,那样不累吗,谁会跟你们计较?
在倡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当今社会里,我们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着用最快的方式去达到目的。没有人会浪费时间去重复走一段路,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一只蚂蚁爬过路面再落下脚步。
但他们没有任何托辞,没有任何借口,既然决定走上朝拜之路,那么这一路的每一步,自己该走的路,都要一个头一个头地磕完,不是为别人,只是为自己。
他们每到次停下来歇息之前,都要捡几块石头做个记号,重新上路时,必定是从做记号的地方开始磕头,一步都会落下。
在朝圣途中,次仁曲珍要生孩子了,他们把她送到医院,生下孩子后,只休息几天又带着孩子上路。
看到这里我们都不禁为这位年轻的母亲和孩子担忧。刚出生的婴儿是那么的柔弱,连抱他都不敢使出过大的力,生怕弄痛了孩子,但母亲抱着孩子就上路了。
次仁曲珍在生完孩子后,只在拖拉机上歇息了几天,就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开始跟随着大伙儿一块磕长头。
在我们的观念里,产妇一定要好好地坐月子,不能吹风,不能碰冷水,不能干重活,好好地进补,这样才不会落下病根。但她为什么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难道还有什么东西比得过健康吗?
但也许是我们太过娇气了,太过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了。记得我的母亲说过,她在怀我的时候,肚子已经开始疼痛,马上要临盆之前,她还忍痛把大水缸的水挑满,把水烧开,然后才叫接生婆来接生。在我还没有满月的时候,她就开始到小溪里洗衣服洗尿布了。
当然,我在这并不是鼓励产妇们向次仁曲珍和我的母亲学习,而是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原来世界上真的是有一些东西比身体的健康还要重要的,对于次仁曲珍来说,朝圣比健康重要;对于我的母亲来说,照顾家人、为家人分担家务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
朝圣之路发生的一切,他们都以平常心对待,坦然地接受一切。
小女孩在头痛的情况下,她的母亲教导她:“不要怕,继续磕,磕头会带给你智慧”。
老人在睡梦中平静地离世了,众人没有过多的悲伤,平静地为老人安排后事。
热心的老人邀请他们到家里住宿,他们坦然地接受,并停歇下来帮老人耕地。
路遇其他的朝圣者,他们慷慨地赠送糌粑。
他们不卑不亢,无悲无喜。
④人生意义
我们习惯了凡事都要寻求一个实际的意义,认为没有意义的事都是不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做的。
我也不禁追问:朝圣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人们必须要用这种近乎受虐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诚心呢,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
也许,用导演张扬在电影花絮中说的一段话来回答会比较合适:“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朝圣的队伍仍然在重复,再重复,叩首,再叩首。朝圣的人们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犹如蝼蚁。
在我看来,这部恰恰电影隐喻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过程也可以视做是一次朝圣的过程。
我们从出生开始,我们的终点就已经在那里。
终点也等同于我们心中的神山冈仁波齐。
我们来,或者不来,神山都在那里。
我们无须考虑如何返回,无须纠结,无须着急,我们只管向着她前行。
途中,我们会体验到喜怒哀乐,经历生老病死,我们只需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途中,我们会遇见很多同行的人,但没有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孤身一人前行。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排除路上的所遇到的九九八十一次磨难。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通过努力,让人生的路途变得更通畅。
我们心怀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心怀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向着她前行。
我们安然地享受每一个当下,一步一步地向着她前行,无悲无喜,不卑不亢……